跌倒不是跌一下而已,長輩跌倒,其實比你想的更嚴重!

你是不是也有聽到這樣的新聞?「某某阿嬤去陽台收衣服,結果一不小心跌倒,現在正在住院復健」──這種情況在台灣已經不是新聞,而是日常。

跌倒不是跌一下而已,長輩跌倒,其實比你想的更嚴重!

根據衛福部統計,長輩跌倒不但很常見,還是造成年長者住院、失能、甚至長期臥床的主要原因。很多家庭總以為只是「一跤而已」,但對長輩來說,這一跤有時候不只是跌倒,是生活品質直接大跳水!


為什麼阿公阿嬤跌倒比年輕人嚴重?

隨著年紀增長,骨質會默默流失、肌力逐漸下降,連反應力都會慢個半拍。所以一跌倒就容易骨折,而且復原期長、行動受限,有時還伴隨心理陰影,從此怕動、少動,惡性循環就開始了。

骨頭密度下降、反應力變慢

隨著年齡增加,骨質逐漸流失、肌肉流失(肌少症),跌倒時更容易造成骨折。加上反應速度變慢,無法即時支撐或避開危險。

一次跌倒,可能導致長期臥床

有些長者跌倒後雖然只是骨裂或擦傷,但因為害怕再跌倒,就開始減少活動,久而久之影響肌力、平衡能力,甚至增加失智風險。


生活中最常出現的「跌倒地雷區」

跌倒 工作區域 1 複本2

1. 廁所滑得更猛

沒有防滑墊、地板濕答答,長輩洗完澡、半夜起來上廁所,最容易滑倒就是這時。

2. 客廳走道擺太多雜物

地上那個放了十年的腳踏車、客廳角落的延長線,長輩如果走路沒注意,一個踢到就摔。

3. 穿錯鞋也是一大元凶

拖鞋鬆到快飛出去、鞋底太滑或鞋太大,走路自然不穩,跌倒機率就大增。


身體有哪些小警訊代表「跌倒風險升高」?

  • 常常覺得站不穩、頭暈想坐下
  • 走樓梯會扶牆、過馬路總是慢半拍
  • 手腳肌肉明顯沒力,拿東西會抖
  • 最近睡不好、反應變慢

這些狀況若持續出現,建議儘早就醫評估,或尋找社區運動課程來增強肌力和平衡感。


居家防跌這樣做,安全加分不怕摔

小小改造,長輩走起路來安心又放心,子女也比較不會提心吊膽。

跌倒 工作區域 1 複本 21

✅ 浴室加裝防滑墊+扶手

✅ 電線收起來、雜物清掉、地毯黏好

✅ 走道燈光要夠亮,晚上起床不用摸黑

✅ 選擇包覆性佳的防滑鞋或止滑襪

✅ 替樓梯裝上簡單扶手或防滑條


長輩跌倒你一定想問的事

Q1:沒骨折是不是就不用擔心?

不一定。即使沒有骨折,也可能有腦震盪、內出血或心理陰影。觀察幾天內有沒有頭暈、走路怪怪的、不敢活動,必要時應盡快就醫。

Q2:用助行器會不會越走越沒力?

不會,只要是根據專業建議使用,助行器是幫助長輩維持行動力的好工具。比起不敢走路,正確使用輔具更能維持肌力與生活品質。

Q3:有沒有什麼方法能事先知道「快跌倒」?

有喔!像是社區健康中心會提供體能評估(走路速度、平衡測試),可以提早知道風險;也可找職能治療師幫忙評估居家安全。


跌倒預防做好,生活多一份安穩

跌倒對長者來說,絕對不只是皮肉傷那麼簡單。從改善家裡環境、觀察身體變化,到陪他們多動一點、笑多一點,就是最實際的守護方式。別等到「真的跌了」才後悔,其實很多時候,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參考資料|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居家安全建議:https://www.ot.org.tw

內容索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