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年輕化!掌握3大保健秘訣,輕鬆護關節保健康

骨性關節炎年輕化!掌握3大保健秘訣,守護關節健康

前言

網站14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已不再是高齡者的專利。隨著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的變化,年輕人的關節健康也逐漸受到威脅。如何透過正確保養延緩關節退化?本文將深入解析骨性關節炎的成因、症狀、診斷方式及治療方案,並提供3大關節保健秘訣,幫助您遠離疼痛困擾!

一、什麼是骨性關節炎?成因與高危族群

網站02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最常見的一種慢性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指關節內軟骨退化長期受到磨耗損壞,導致變形,甚至刺激骨質異常增生(又稱骨刺),常影響膝關節、髖關節和脊椎等承重部位

<延伸閱讀> 想知道其他常見的關節炎類型?【2025最全關節炎懶人包】帶你一次掌握保養關鍵!

骨性關節炎
主因過程現象症狀好發部位
年齡增加過度使用關節內軟骨退化、磨損、變薄、失去彈性退化性的關節病變,如骨刺、關節變形,影響活動功能疼痛、腫脹、僵硬等骨性關節炎症狀膝關節、脊椎、髖關節等承重關節

隨著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如:飲食西化、肥胖、運動風氣盛行等),造成關節過度磨損、失去彈性,而使骨性關節炎有年輕化的趨勢!影響關節退化的原因及好發的族群,說明如下:

(一) 骨性關節炎常見成因

1、不可控因素:年齡老化、遺傳基因。

2、可控因素:關節受傷、肥胖、關節過度使用及姿勢不良。

(二) 高危族群

1、年長者:50 歲以上人士尤其常見。

2、有遺傳者:有家族史或基因缺陷。

3、有受傷病史者:曾有骨折、開刀或韌帶損傷。

4、肥胖者:BMI 高於 30 對膝關節負擔大。

5、工作負荷者:重體力勞動或重複性動作的職業人群。

6、姿勢不良者:長期姿勢不正確或久坐或久站的職業人群。

致病原因說明高危族群
不可控因素年齡和 自然老化因年齡增加產生的關節退化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長期家務勞動、更年期停經的女性,更年期後(可能是因、停經)
遺傳因素特殊基因、輕微的關節缺損或雙層關節,可能增加罹患關節炎的風險家族成員中有骨性關節炎患者、屬於先天異常骨骼結構者
可控因素損傷 和外傷曾受過傷的關節,易受退化影響。受傷後若不妥善治療,可能引發姿勢不對、發力位置代償曾有運動傷害、車禍、跌倒等意外,導致骨折、開刀或是韌帶損傷
體重過重 或肥胖承重部位較一般人易磨損,膝關節、髖關節等常見處;身體長期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依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判斷,體重過重或肥胖者(BMI>30)
關節過度和 重覆使用  長期從事會增加關節負荷的職業,或是運動過度搬運負重的勞工、需高強度反覆訓練的運動選手(如:長跑運動員、舉重健身運動)
長期需要重複關節的動作(如:手部動作)上班族或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廚師、從事工藝者、家庭主婦
長期姿勢不正確、久坐或久站,加重關節負擔經常駝背及不良坐姿的上班族、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人、司機

即使關節退化引起的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若能早期診斷、改變生活方式,將有助於減少軟骨損害速度,延緩骨性關節炎症狀的產生,減輕疼痛。

二、骨性關節炎的6大症狀:早期徵兆勿忽視

網站03骨性關節炎

關節退化的初期症狀輕微,但隨著病情進展骨性關節炎症狀將更加明顯,影響活動功能。因此,若想預防骨性關節炎或及早治療病痛,請留意以下骨性關節炎症狀:

1、關節疼痛:活動後加重,休息可緩解。

2、關節腫脹:常伴隨紅腫、緊繃感。

3、關節僵直:早晨起床或久坐後尤為明顯。

4、關節響聲:活動時發出「髂髂」聲響。

5、關節變形:如O型腿、關節變窄無法伸直等。

6、肌肉萎縮:因疼痛限制活動,導致肌肉無力。

症狀說明
關節疼痛疼痛(無法按壓到的痛點),是骨性關節炎症狀中最明顯的徵兆,常見於膝蓋內側疼痛,活動後加劇
關節腫脹活動或長時間站立,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紅、腫、痛等骨性關節炎症狀
關節僵直久坐或早晨起床後,關節僵硬感明顯(不會超過半小時),但活動後會緩解
關節出現響聲走路時,聽見膝關節發出髂髂聲響的頻率增加。此外,常會伴隨疼痛等骨性關節炎症狀
關節變形骨性關節炎症狀嚴重時,膝關節可能會出現變形的情況,如:O型腿、關節無法伸直等
大腿肌內萎縮怕痛不敢多動,導致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造成關節軟骨退化得更快速

骨性關節炎症狀可透過治療減緩惡化。若能及時進行適當的檢查及治療,能避免日後引發的劇烈疼痛等骨性關節炎症狀,而使活動受限、行動不便,影響日常起居生活。

三、如何診斷骨性關節炎?X光分級與檢查方式

網站04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主要以病史、身體檢查等方式診斷臨床上,若疼痛症狀與骨性關節炎相似,一般會以X光輔助,來幫助醫師下診斷。

(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方式

1、病史及理學檢查:問診、關節活動檢查。

2、影像學檢查:X 光分級觀察骨刺與退化程度。

3、血液檢測及關節液分析:排除其他關節疾病。

診斷方式說明
主要病史和理學檢查透過問診、理學檢查等進行鑑別診斷,確認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以及關節活動是否有受限
輔助影像學檢查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有X光、MRI和CT掃描等,協助確認關節軟骨的磨損和其他異常情況
血液檢測協助排除其他關節炎的可能性,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抽取關節液關節穿刺並取出關節液進行分析,協助確認關節的發炎狀況

最常見的骨性關節炎分級方式,是利用X光影像學檢查,以觀察骨骼和關節退化程度。依關節間隙(即軟骨磨損狀態)和骨刺生成的程度。

網站05骨性關節炎

(二) X 光攝影診斷標準

1、第一級:疑似骨刺,症狀輕微。

2、第二級:骨刺生成,中度疼痛。

3、第三級:多處明顯骨刺,高度疼痛

4、第四級:軟骨完全磨損、變形,非常疼痛,且行動困難。

X 光分級臨床症狀疼痛指數說明
正常的膝關節無骨刺生成無疼痛感關節間隙正常,間隙呈現一條縫隙,且沒有骨刺生成
骨性關節炎輕度第一級懷疑有骨刺開始生成輕微疼痛疑似關節間隙變窄,可能出現疼痛感、痠痛、紅腫、緊繃等症狀
第二級骨刺生成中度疼痛關節間隙開始狹窄、軟骨磨損,可能在起床時感到僵硬、緊繃。此外,變天或活動時,會感到無力及疼痛感
中度第三級多處明顯的骨刺生成高度疼痛明顯可見關節間隙有狹窄、多處骨刺,可能常感到僵硬、緊繃。此外,蹲坐、變天或活動時,會有疼痛感,嚴重可能導致寸步難行
重度第四級軟硬骨互相磨損變形非常疼痛關節間隙消失,可能出現緊繃及疼痛感、腫脹、變形、常發出髂髂聲等,甚至有積水現象,因疼痛導致膝關節無法站立或伸展

總括來說,骨性關節炎症狀中,最明顯的是來自關節深處的「疼痛感」;而「骨刺生成」則是臨床症狀的診斷依據。因此,若察覺有骨性關節炎的徵兆,應及早就醫診斷、接受治療,以防止骨性關節炎症狀持續惡化。

四、治療骨性關節炎:保守療法 vs. 手術介入

網站06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的初期症狀或急性期可透過休息及熱敷緩解,但當病情惡化時,則需要醫療介入。以下將介紹兩大類治療方式——保守療法手術治療

(一)保守療法

保守治療為非手術療法,透過藥物和非藥物方式緩解病情,如下:

1、藥物治療:包括止痛藥、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及關節內注射(如類固醇、玻       尿酸)。

藥物類型作用副作用
止痛藥阿司匹林減少疼痛及抑制發炎胃部不適、過敏反應(如:尋麻疹、呼吸困難等)、胃出血,增加顱內出血的風險
布洛芬消化性潰瘍、黃疸,增加心血管栓塞的風險
非甾體抗炎藥 (NSAIDs)緩解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及炎症反應腸胃不適、消化性潰瘍、腎功能損傷、下肢水腫、頭痛
關節內注射劑類固醇暫時減緩疼痛和發炎長期使用可能損害軟骨或引發感染
玻尿酸暫時減輕疼痛和改善關節活動長期使用易產生抗藥性,不僅效果會減弱,還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2、非藥物療法:復健運動、減重、物理治療及輔具使用。

骨性關節炎的非藥物治療方式內容與作用
復健運動肌力強化運動伸展運動耐力訓練減緩骨性關節炎症狀(如:僵硬、疼痛),提升關節的活動範圍
減重若BMI超過25,則需減輕體重。減重時,建議搭配健康飲食運動計畫,效果更佳減輕關節負擔,減少發炎物質,減緩骨性關節炎症狀(如:僵硬、疼痛)
物理治療按摩與推拿、超音波治療、熱療、電療放鬆緊繃的肌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舒緩骨性關節炎症狀(如:僵硬、疼痛)
輔具使用護膝、手杖、助行器等輔助器提供穩定支撐,減輕關節壓力,減緩骨性關節炎症狀,幫助行動

(二)手術治療

當保守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可考慮以下手術方式:

1、關節鏡手術:適用於早期關節損傷。

2、人工關節置換術:針對重度關節炎,改善疼痛及功能。

骨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方式適用階段作用
關節鏡 手術微創手術,可用於軟骨輕微磨損等狀況,進行清創工作第二、三級 骨性關節炎清除、修補或重建關節內受損的軟骨,緩解骨性關節炎症狀,阻止病情惡化
人工關節置換術嚴重的關節炎疼痛、關節軟骨磨損嚴重或變形第四級 骨性關節炎疼痛消失、改善關節功能,而且可以矯正關節畸形

對於骨性關節炎患者來說,無論是保守治療或是手術治療,都各有優缺點。那要如何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呢?

1、保守治療:適合輕度或中度症狀患者,可先向復健科醫師諮詢,進行藥物、復健或物理療法。

2、手術治療:若關節疼痛劇烈或變形,建議至骨科評估,選擇適當的手術改善生活品質。

病變程度診療科別治療
目的方式
 一般輕、中度復健科控制症狀、延緩病程保守治療藥物、復健或物理療法
重度骨科手術治療關節鏡手術、人工關節置換

無論選擇何種治療方式,應依醫師建議調整,並持續進行生活保養以延緩病情惡化。

五、預防骨性關節炎的3大保健秘訣

網站07骨性關節炎

關節保健無年齡時間限制,建議30歲起開始定期保養,除了避免過度負重、不適當的姿勢外,日常保養也是很重要的環節。此外,若為骨性關節炎的高危族群,更應提早做好關節養護工作。以下三點保健要訣,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及疼痛等症狀:

(一)適當運動

1、低衝擊運動:如游泳、瑜伽、健走。

2、暖身與伸展:降低關節損傷風險。

3、交替運動:減少特定關節過度使用。

(二)健康飲食

1、攝取抗氧化食物:如深色蔬菜、全穀類。

2、補充 Omega-3:如鮭魚、鰹魚等深海魚。

(三)良好生活習慣

1、控制健康體重及保持正確姿勢:減少關節負擔。

2、遠離菸害及過量飲酒:減少身體發炎反應。

保健要訣說明建議
適當運動低衝擊運動強化關節的受力能力,透過訓練可維持日常生活的功能游泳、瑜珈、健走、騎固定式腳踏車
暖身和伸展透過關節周邊的肌肉伸展,維持柔軟度運動前暖身、運動後拉伸
交替運動減少特定關節的過度使用輪流進行不同類型的 運動,如走路、游泳水中運動的多元組合
健康飲食抗氧化劑食物促進關節軟骨的修補多攝取蔬果類、全穀類
攝取Omega-3 脂肪酸減緩體內發炎現象多攝取深海魚,如:鰹魚、鮭魚
良好 生活習慣控制體重減輕關節壓力(特別是膝關節),減少關節磨耗的可能保持健康體重
保持正確姿勢減少關節的異常磨損,避免關節損傷良好的坐姿和站姿
遠離菸害改善血液循環,降低關節炎的罹病率避免吸菸或吸入二手菸
飲酒適量過量酒精會引起全身發炎反應,造成關節發炎發生戒酒或少喝

建立正確的關節保養觀念,趁早儲存骨本,將保養關節力行於日常生活中,才是預防骨性關節炎的重要方法

六、結論:關節健康從日常保養做起

網站08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不僅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年輕族群也易發生,早期預防與適當治療是關鍵。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良好生活習慣,能有效減緩關節退化,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此外,選擇適合自己的關節保健食品,也是預防骨性關節炎的關鍵。立即開始行動,從每一天的選擇中守護關節健康,讓您隨時保持靈活、輕鬆行動力!

七、常見問題(FAQ):骨性關節炎相關知識

網站09骨性關節炎

(一) 骨性關節炎會遺傳嗎?

答:骨性關節炎不是遺傳性疾病,但家族史及遺傳可能增加罹患風險。家族中有骨性關節炎患者,或是罹患先天性關節等基因變異者,可能會出現早發性關節炎。

網站10骨性關節炎

(二) 骨性關節炎可以治癒嗎?

答:雖然無法完全治癒,但可透過治療控制骨性關節炎症狀及延緩病程。不過,除了接受治療外,建議選擇合適的運動增強肌力,改善軟骨健康。

網站11骨性關節炎

(三) 骨性關節炎症狀多久會好?

答:應視病況而定。若感到輕微疼痛,透過藥物及復健治療持續數周就可能改善;如果情況嚴重的話,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復原時間可能要持續數月。

網站12骨性關節炎

(四) 年輕人如何預防骨性關節炎?

答: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過度負重,搭配健康運動及飲食。建議可多攝取能幫助「減輕發炎症狀」和「維持關節健康」的食物,例如富含Omega-3脂肪酸(如:鮭魚、鰩魚)、抗氧化(如:橄欖葉)等食物

網站13骨性關節炎

(五) 骨性關節炎患者可以跑步嗎?

答:建議避免長時間跑步、舉重等高衝擊運動。若無運動習慣,可選擇低衝擊運動(如:游泳或健走)、伸展操等,並依個人能力慢慢增加時間及距離即可。

網站15骨性關節炎

(六) 骨刺與骨性關節炎有關嗎?

答:骨刺是關節病變或退化所產生的一種現象,常伴隨疼痛、僵直等骨性關節炎症狀。一般常說的「長骨刺」,其實指的就是骨性關節炎,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炎。

|參考資料|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Osteoarthritis Initiativ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linical Osteoarthritis and Diagnostic Imaging Program

立即關注健康搶先抱,讓你每天新增一個健康小知識

內容索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