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地震,是不是又把你從沙發上晃起來了?
6月11日晚上 7 點多,台灣東部發生了一起有感地震,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這次地震規模達 6.4,震央在花蓮外海,雖然深度不深,但北中南許多地方都有感覺——最長晃動時間甚至超過 10 秒。許多網友紛紛表示「正想洗澡被晃回來」、「捷運剛好停下來,嚇一跳但還好沒事」。
不過,不只是建築物在搖,人也難免會受到影響。地震本身雖然短暫,但對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都可能留下小小餘波。這篇就來跟大家聊聊,怎麼看待以及該怎麼讓自己更有準備、更安心。
文章目錄
台灣真的「地震」很頻繁嗎?
先別太緊張,台灣真的很常地震,這是地理位置決定的。台灣位在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平均每年就有超過一萬起地震記錄,當中也不少是日常會感覺到的。
但這不代表我們要一直處在恐懼中,反而應該換個角度想:因為地震多,我們的房子設計、警報系統、防災知識也相對比較齊全。只要知道怎麼應對,這些「晃一下」就不會變成大問題。
晃一下就緊張?地震來時這樣做最安心
- 立即就地掩護:桌子下蹲下抓牢桌腳是最標準動作。
- 不要衝出門追電梯:門口破碎玻璃比震動更可怕!
- 確認周遭安全再撤離:等搖晃告一段落後,迅速移至安全空曠處。
- 關閉瓦斯電源防意外:避免餘震引起火災風險。
- 等待 3 天才拆防震設施:餘震頻率高,避免重新受傷。
搖一下就心驚?地震後怎麼照顧身體更好?
每次有感地震,不只是傢俱會動,我們的神經也可能會「太有反應」。地震後怎麼照顧身體更好?
心神慌張?深呼吸+暖茶最療癒
不妨喝杯溫開水或花草茶,有助放鬆。
睡眠品質受影響?睡前別滑手機多一點靜心
靜下來冥想 5 分鐘,調整呼吸,有助入眠。
神經緊張時,多活動頸肩
鍛鍊肩頸肌肉強度,減少壓力不適。
兒童長輩壓力大?建立避震安全空間最安心
替他們準備好避震背包,包含手電筒、帽子、簡易藥品與一次性水。
照顧自己的方式很簡單:深呼吸、慢慢喝點溫水、不需要過度看新聞更新(尤其深夜),也可以做點伸展運動,舒緩身體緊繃感。
日常生活中的「地震後小整理」
地震發生後,不少人會回頭想:「我剛剛有反應對嗎?我是不是太緊張了?」其實不需要否定自己的感受,因為這些都很正常。你可以這樣做:
- 確認家裡物品有沒有掉落、傢俱是否鬆動
- 瓦斯開關記得檢查
- 餘震期間別太快收起防震道具(像是門擋、家具固定帶)
- 跟家人、朋友聊一聊當下感受,也能降低心理壓力
最重要的是,記得補充睡眠,保持好精神才能更冷靜應對。
地震常見問題解答區(FAQ)
Q:地震發生時真的要躲在桌子下嗎?
A:是的!這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保護方式之一。若桌子不夠堅固,可以靠牆邊蹲下,並保護頭部。
Q:如果人在浴室或廁所怎麼辦?
A:當下先穩住重心,不建議馬上跑出來,以免滑倒。等晃動減弱後再移動會比較安全。
Q:地震後一直覺得焦慮或失眠怎麼辦?
A:可以嘗試呼吸練習、正念冥想,若持續超過幾天仍無法放鬆,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協助。
Q:震後頭暈是正常的嗎?
A:有些人會在地震後因壓力或姿勢變化感到暈眩,若短時間內可緩解就是正常反應。若持續或加重,請就醫檢查。
地震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每次發生,總會再提醒我們一次:要記得怎麼照顧自己、保護家人、讓日常更安全。就像颱風來時會提前準備,我們也可以用更從容的心態,做好「地震生活」的基本功。
別怕,也別過度緊張。有準備,就會安心很多。
延伸閱讀與資料來源
- 中央氣象署即時地震報告:https://www.cwa.gov.tw/V8/C/E/index.html
- 地震防災手冊(內政部消防署):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